咨询客服
当前位置: 主页 > 企服百科 > 知识产权 >

成本大降!知识产权给企业实缴融资开了一条绿色通道!

2025-08-01 18:09
中聚集团

政策东风已至,企业如何借力知识产权实现低成本合规?

2024年7月1日,新《公司法》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公司注册资本需在5年内实缴到位。这一政策让不少企业主陷入焦虑——现金实缴压力大,垫资成本高,合规风险难控。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新法同时明确:知识产权可作价入股,用于实缴注册资本。

与此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提出,要深化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双管齐下,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将“知产”变“资产”?

政策背景:新公司法与知识产权金融的双重机遇

2024年7月1日,新《公司法》正式实施,其中第48条明确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这一条款为知识产权实缴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从法律层面为知识产权实缴出资提供明确依据,拓宽企业出资选择。

相较于传统的货币实缴或固定资产实缴,知识产权实缴优势显著。对于拥有核心技术与创新活力的企业而言,知识产权是其核心资产。通过知识产权实缴,企业无需筹集大量现金或动用固定资产,有效减轻资金负担。

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所得税征管问题的公告》,个人以技术成果投资入股境内公司并选择递延纳税,以及企业适用递延纳税政策,均可享受税收优惠,进一步降低企业知识产权实缴成本,激发企业积极性。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企业融资的“新引擎”

知识产权在企业融资领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作为新兴融资方式,为企业打开更多融资大门。对于普遍轻资产、重技术,缺乏传统抵押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这种融资模式堪称“及时雨”。

在广东,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功案例不断涌现。深圳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积极推动相关工作,2024年1-10月,全市专利及商标质押登记金额高达448.26亿元,同比增长180.16%,登记笔数1370笔,同比增长88.97%,惠及企业1201家。其中,融资金额在2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性贷款覆盖企业1023家,占比达85.18%,有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一家科技型初创企业就是典型案例,创立初期,该企业资金短缺,却手握多项核心专利技术。借助知识产权实缴,企业将专利技术转化为注册资本,不仅顺利完成公司注册,还为后续研发与市场拓展留存了宝贵资金,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这些案例均表明,知识产权实缴和融资已被政策认可,并成为企业降低现金压力的有效手段,具体如何实施?企业该如何抓住机遇?

知识产权实缴操作指南

1.价值评估:委托专业机构评估知识产权,综合市场前景、技术价值、有效期等因素确定合理作价。

2.协议签订:股东与公司签订出资协议,明确知识产权内容、作价、交付时间及权责,规避纠纷。

3.权属转移:按规定办理专利、商标等产权变更,将知识产权转入公司名下。

4.验资证明:由法定验资机构核验出资情况,出具报告确认实缴义务完成。

5.工商登记:完成注册资本及股东信息变更,公示知识产权实缴情况。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操作指南

1.双评估启动: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机构评估企业经营、财务状况;同时,专业机构评估知识产权价值,确定质押额度。

2.材料审核:提交产权证书、评估报告、财务报表等材料,金融机构审查还款能力与知识产权风险。

3.签约登记:审核通过后,签订融资合同,明确期限、利率等条款;办理质押登记,赋予法律效力。

4.放款与监管:金融机构按约放款,企业合规使用资金,并配合贷后财务信息报送。

5.还款解押:贷款到期结清后,金融机构协助办理解押,完成融资流程。

实操难点:专业门槛与风险并存

尽管政策利好,但知识产权实缴与质押融资的实操流程复杂,每个环节都涉及法律合规、金融对接与专业评估知识。企业若自行操作,不仅容易因政策理解偏差、流程不熟悉导致耗时耗力,还可能因评估不严谨、产权瑕疵引发法律纠纷。例如,使用权属存在争议的专利实缴,或未及时维护到期知识产权,都可能给企业带来潜在风险。

专业服务:化解难题的关键助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企业选择借助专业服务机构的力量,以市场上颇具口碑的中聚企服为例,其具备了知识产权申请、价值评估、实缴落地、融资对接等全链条服务能力,能帮助企业精准匹配政策、高效完成流程,并规避潜在风险。依托总部中聚集团的资源,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在知识产权实缴方面,可快速完成价值评估与手续办理,缩短流程周期;在质押融资环节,能协助企业对接金融机构,提升贷款成功率;这类服务机构的存在,让企业无需耗费大量精力研究政策与流程,得以将更多资源聚焦于核心业务发展。

新《公司法》和知识产权金融政策的叠加,为企业开辟了一条低成本、高合规的资本路径。无论是实缴还是融资,核心在于专业评估+政策匹配。未来,随着数字化平台的普及,中小企业将更容易抓住这一波政策红利,真正实现“知产”变“资产”。

客户端下载

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