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赚多少钱”到“有什么技术”:中国产业升级催生高企交易生态
如今的商业谈判桌上,正悄然上演着一场规则迭代,以前企业谈合作,双方坐下开口先问营收规模;而现在投资人看项目,首先翻开的是高企资质证书。这种变化背后,是高新技术企业在产业升级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围绕高企的交易活动,也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生态。
“高企”身份为什么突然成了香饽饽?
打开各地政府官网,高企认定的通知总能占据重要位置。这两年高企数量像坐了火箭,从2019年的22.5万家到2024年突破50万家,五年时间翻了一倍多。企业为什么对高企资质这么执着?
最直接的当然是政策红利。15%的所得税优惠只是基础,现在很多地方对新认定的高企还有现金奖励,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更重要的是资源倾斜——银行贷款优先审批、产业园入驻享受租金减免、政府采购项目优先入围,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让高企资质成了企业的“加分项”。
但成为高企只是第一步,如何把资质转化成实际价值,才是更关键的问题。有的企业手握高企资质,却不知道怎么对接产业链资源;有的企业技术实力强,但缺乏专业团队做价值评估;还有的企业想通过并购快速获得高企资质,却摸不清其中的门道。这些问题聚在一起,就形成了高企交易市场的“痛点”。
“高企”交易正在形成千亿级市场
如果你还觉得企业交易只是简单的买卖,那可能有点落伍了。现在的高企交易,早已不是单一的资产转让,而是涉及技术、资质、资源、政策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性交易。
从市场规模来看,这两年高企相关的并购交易增长很快。有数据显示,2023年高企并购案例超过1200起,交易金额接近5000亿元。这个数字背后,是不同类型企业的真实需求:
成长型企业想通过并购高企,快速获得研发团队和专利技术,缩短自身研发周期;上市公司希望通过并购高企,完善产业链布局,提升市值管理水平;投资机构则看中了高企的成长性,尤其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类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技术壁垒高,成长空间大,已经成为投资圈的热门标的。
不过高企交易的复杂性也不容忽视。和普通企业交易不同,高企的核心价值更多体现在无形资产上,比如专利技术、研发能力、人才团队等,这些资产的价值评估难度更大,需要专业的方法和工具。而且高企交易还涉及政策衔接,比如税收优惠如何延续、政府补贴如何处理等,任何一个环节考虑不周,都可能影响交易效果。
专业企服成为交易关键
面对高企交易中的各种问题,专业服务的价值越来越凸显。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专注于高企交易的服务机构,比如中聚企服,它们不只是简单牵线搭桥,而是提供从价值评估到资源对接的全流程服务。
以国高企业交易为例,这类交易的核心是技术价值的挖掘。像中聚企服这样的专业服务机构会从研发投入、专利布局、成果转化等多个维度,对企业进行全面评估,帮助买卖双方找到合理的价值平衡点。对于专精特新企业,服务重点则放在政策解读和资源对接上,中聚企服能帮助企业理解各地的扶持政策,对接上下游产业链资源。
在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交易中,资源整合能力尤为重要。这类企业往往需要对接战略投资、产业基金等资源,中聚企服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网络,为企业搭建对接平台。而对于那些有国际业务的单项冠军企业,还需要考虑全球市场的价值评估和国际买家对接,中聚企服在这方面具备国际化的服务能力。
上市公司的高企并购则更注重合规性和效率。从标的筛选到尽职调查,从交易结构设计到后续整合,每个环节都需要像中聚企服这样的专业团队参与,确保交易符合监管要求,同时提高交易效率。
这些专业服务机构的出现,正在改变高企交易的生态。它们就像一个“桥梁”,一边连接着有需求的企业,一边对接各类资源,帮助企业解决交易中的实际问题。
高企交易需要“全链路思维”
现在的高企交易,已经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从长远角度考虑的系统性工程,一笔成功的高企交易,不仅要完成资产的转让,更要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价值的提升。
这就要求像中聚企服这样的服务机构具备“全链路思维”,在交易前做好充分的调研和评估,交易中做好流程把控和风险防范,交易后还要提供持续的跟踪服务,帮助企业做好资源整合和政策衔接。这种从前期到后期的全周期服务,才能真正帮助企业实现价值跃升。
随着高企数量的持续增长和市场需求的不断释放,高企交易市场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企业来说,选择像中聚企服这样的专业服务机构,借助其专业能力和资源网络,或许能在高企交易中少走弯路,更快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而对于整个市场来说,规范、专业的高企交易服务,正在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其社会价值可能远超商业价值本身。